闻弦歌而知雅意。
雅意何来?初自舜的《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敬天事神,悲天悯人。
又自孔子的“诗三百皆可弦歌”,古老的《关雎》《鹿鸣》,有窈窕淑女,有谦谦君子;还有夫子自作的《猗兰》《将归》,怀才之不遇贯穿古今。
更有后世的唐诗宋词,《阳关三叠》之依依难舍;《八声甘州》之忘机之乐;《凤凰台上忆吹箫》之慵懒与无奈。
故“士无故不撤琴瑟”,于是春花秋月、坐愁幽居、雁落平沙、思乡念人不仅表露在字里行间,更体现在柔婉、悲戚的古琴音乐中。
薄克礼教授是文学博士,近十数年遨游在旷古悠远的国学与古琴之乐,四书之外,吟诗、操琴,弦歌不辍,并著有《中国琴歌发展史》《中国古代琴歌校译》等琴学著作,打谱琴歌近百首,聆其曲中正平和,听其歌苍然朴拙。其意与古人相通,其情与前贤相类。此番携门人弟子燕园操缦,倾情演绎其打谱作品并传世名曲,意在接续文脉,弘扬传统,冀知音常在,国运无穷也。
薄克礼教授是文学博士,导师为于著名词曲学家、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崇德先生。古琴求师于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张子盛先生,并请益津门琴家苏福昶等。近十数年来致力于国学传播和古琴音乐,在弦歌和诗词吟唱方面功力深湛,并有《中国琴歌发展史》《中国古代琴歌精华校译》等琴学专著问世。他非常注重弦歌实践,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从诗歌的情感基调出发,既充分尊重古琴指法的规矩,又牢牢把握弦为歌服务的宗旨,形成了苍劲古拙又委婉细腻的弦歌特色。此番,薄克礼教授携门下弟子多人,燕园献艺,将从最为古老的《南风歌》开始,演绎数首弦歌作品。同时他也将为大家带来其所打谱的《冲和吟》《中秋月》等数首琴曲并《平沙落雁》等传世名曲,冀以此为契机结识广大知音,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1、《南风歌》:薄克礼打谱
此曲是目前文字所知最早的琴歌,也是弦歌的最早源头,传为禹舜所作,《史记》中有“舜做五弦琴歌南风而天下治”之说,可知《南风歌》为生长之音,安民之曲。
2、《关雎》:薄克礼打谱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主要描写贵族青年男女的思慕与爱恋。该曲出自明代琴歌集《谢琳太古遗音》,原本尚有《葛覃》、《卷耳》、《螽斯》、《樛木》四曲,往复两遍,为显纯粹而削杂芜,打谱者只选取了其中的《关雎》部分。
3、《鹿鸣》:薄克礼打谱。
《诗经》之《小雅》,表达的是文王思士之情怀。该曲选自明代的《理性元雅》,据编纂者张廷玉讲是曲源自宫廷雅乐。为表明是曲之古老,特地将其中的某些韵字以古音标注。
4、《春晓吟》:薄克礼打谱
薄克礼打谱于明代《松弦馆琴谱》,是虞山派代表性琴曲,曲子虽然短小,但表现力充分,将春晓之欣欣向荣的景象描摹的淋漓尽致。虞山派的清微淡远的艺术风格在这首曲子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5、《冲和吟》:薄克礼打谱
薄克礼打谱于明代《西麓堂琴谱》,也是篇幅不大的小曲子。全曲淡泊、平和,且自在、流畅,表现出道家在宇宙万物中自在、平和的处事态度。
6、《中秋月》:薄克礼打谱
薄克礼打谱于明《松弦馆琴谱》,也是虞山派的代表性小曲之一,该曲以描摹中秋之月隐隐出东山之上之情状开头,逐渐将月之穿云破雾,明朗高洁跃然于指上。该曲小巧灵动,虽以描摹为主,但意蕴无穷,是古琴曲中描写秋月不可多得的佳作。
7、《八声甘州》:薄克礼打谱
《八声甘州》是词调,源自唐代大曲,歌词作者是宋代的苏轼,描写的是西湖美景和钱塘江潮,以及对前贤的思慕,以此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该曲源自明末清初的《东皋琴谱》。
8、《凤凰台上忆吹箫》:薄克礼打谱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写之词,表现思乡念人过程中的慵懒与无奈。
9、《兵车行》:薄克礼打谱
选自明代张廷玉的琴歌集《理性元雅》,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主要是表达对唐明皇穷兵黩武拓边政策的愤慨。
10、《阳关三叠》:戴树红与薄克礼校订谱(2009年杭州)
此曲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乐曲是根据著名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现在最为流行的这首曲子源自《琴学入门》,歌词历代均有增补和修饰,主要表达了依依不舍之离别之情。
11、《蔡氏五弄》:薄克礼打谱
薄克礼打谱于《谢琳太古遗音》,为东汉大学问家蔡邕创作,据载:嘉平初,入青溪访鬼谷先生。所居山有五曲:一曲制一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后得隋炀帝喜爱,以嵇氏四弄、蔡氏五弄,通谓之九弄。《蔡氏五弄》自流传以来,历代均有诗人以词入曲,其中江奂、吴均、李白、顾况、王涯等人为其中的典范。
12、《平沙落雁》:选自《蕉庵琴谱》,张子谦演奏谱。
所谓:“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开始,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後旋律一转而为活泼灵动,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充满了生机和欢跃;最後又复归於和谐恬静的旋律中。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
13、《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
曲谱载于《今虞琴刊》,相传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谱为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传的乐曲,曲调缠绵悱恻,每当静中奏之,即触发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之情,而相会无期、催人泪下的凄清孤寂。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