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演奏:李祥霆
幽兰
作者: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用文字谱的记写方式保存下来的琴曲。此谱原件藏于日本,清末学者杨守敬于1880—1884年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此谱的宝素堂抄本,后由当时驻日公使黎庶昌摹刻后收入他所辑印的《古逸丛书》中,于光绪十年(1884)出版行世。现《琴曲集成》所收录的《碣石调•幽兰》谱,是据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所赠照片影印的,实际上是为《古逸本》的母本。全谱共有汉字4954字,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曲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从谱前小序可知,现存《碣石调•幽兰》是南朝梁会稽人丘明(493—590)临终前传给王叔明,当是六朝旧曲。丘明是梁末的隐士,隐于九嶷山,隋开皇十年(590),于丹阳县卒,时年97岁。他精于琴,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并“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不过,从此抄本的字迹和指法来看,疑是在唐代初年转写的。杨守敬在《经籍访古志》中指明出宝素堂之影写本“书法遒劲,字字飞动,审是李唐人真迹”。此谱在国内刊行之后,京师琴家杨宗稷于1911—1914年间对此谱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与打谱,并刊行了《幽兰古指法解》《幽兰减字谱》《幽兰五行谱》。至20世纪50年代,又有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吴振平等前辈琴家对琴曲《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并使其相关的研究得以深入。
碣石调”的曲调来源很早,一般认为魏晋时已作为舞曲来演奏。早在三国时,曹操在其清商乐中,作有《步出夏门行》之诗。《南齐书•乐志》曰:“碣石调篇,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歌》,其歌四章。”今存《碣石调•幽兰》谱,也是分为四拍,正与“其歌四章”的曲体结构相合。《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南朝诗人谢惠连《雪赋》中有“楚谣以《幽兰》俪曲”的记载。它后来被改编成瑟曲、笳曲、琴曲,许多文人也都写诗描述它。如晋代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云:“悲歌吐清音,雅韵播《幽兰》。”北魏鹿悉《讽真定公二首》中日:“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梁代柳恽《捣衣诗》曰:“清夜促柱奏《幽兰》。”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也提到:“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可见,琴曲《幽兰》在汉魏六朝时期已是一首很著名的琴曲。
关于这首琴曲的内容,原卷子谱序未叙曲情。但杨守敬《经籍访古志》从原谱标题下“又名《猗兰》”四字,断此为表现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内容。据《琴操》载,春秋时期,先哲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得不到各国诸侯的赏识和重用,在他从卫国回到晋国的途中,见到隐谷中茂盛的芗兰与杂草为伍,触动了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自伤感情,而创作了名为《猗兰》的琴曲。途中,他弹琴感叹曰: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其词似诉似泣,如怨如愤,如一首幽怨悱恻的抒情歌曲。它通过对深山幽谷里葱郁馥香的兰花的描写,来抒发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清。这样的题材和内容,在当时特别适合于一部分不满现状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士族文人的思想状态。不过,说此曲是孔子所作,显然并不可信。现存琴谱中另有《猗兰》《幽兰》等多种,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说,但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另外,在《乐府诗集》卷五十八收有南朝宋鲍照写的琴曲歌辞《幽兰》,从诗中“花落知不终,空愁坐相误”之句看,正是借着深山幽谷的兰花来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