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演奏:刘善教
《搔首问天》古琴曲,又名天问,是为战国屈原作。其节奏抑扬顿挫,其神韵谘嗟浩叹,一片孤忠。前五段步步催急,不胜悲愤之怀,六段以后句句跌慢,渐归和缓。可知事当无可如何之会,惟有反己自修而已,天可问乎。 警醒道人识。
且《搔首问天》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
《秋塞吟》为秋天塞外之感,《水仙操》解为伯牙海上待师之际,为天风海涛所感。《搔首问天》有解为屈原深切忧国忧民之感。三者相去甚远,必须明辩方可恰当以对。
古琴曲往往一曲多名,本来几首根本不同的曲子因此便产生了同名,从而混淆起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水仙操》、《秋塞吟》与《搔首问天》之间相混淆。
具体情况是:
水仙操又名水仙、水仙曲、搔首问天。
秋塞吟又名搔首问天。
搔首问天又名搔首问青天、秋塞吟、水仙曲。
综合一下,共有6个曲名。
琴曲赏析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犹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