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平湖杯”古琴艺术展演颁奖典礼在北京钧天坊古琴基地圆满落幕

luqixian007
2019-04-22
来源:网络

2019年4月20日晚,第3届“平湖杯”古琴艺术展演颁奖典礼于北京钧天坊古琴基地隆重举行。典礼邀请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李祥霆等本届评委及合作方出席,回顾、总结了本次活动的创新成绩及展演成果,并为各奖项的获得者颁奖。


第三届“平湖杯”1.jpg


(从左至右)出席颁奖典礼的嘉宾:张子盛、茅毅、陶艺、陈雯、郑济民、李祥霆、乔珊、王鹏、陈世海(主持人)、韩颖、吴康体、吴跃华、陈逸墨


琴之支流,可汇聚河海


本届“平湖杯”展演从来自五湖四海乃至海外地区的259名网络参赛者中选拔出百余名晋级者,参加本次为期3天的现场决选。参赛的选手既有古琴院校的专业学生,也有从事古琴教学的职业琴人,还有广泛的古琴爱好者和自小习琴的青少年儿童。最终共有3名选手获得金奖,7名选手获得银奖,10名选手获得铜奖。大会另颁布网络人气奖、最佳指导教师奖和最佳组织奖等奖项若干。


第三届“平湖杯”2.jpg


颁奖典礼上,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主席郑济民在致辞中以“团结”二字高度概括了本届展演兼收并蓄的盛况,表达出对中国古琴界团结共进的殷切希望。如果说初选阶段网络的开放可突破地域的限制,那么更令人惊喜的是,各界的琴人们也不再囿于派别和谱本,而是共同以各自的特色所长参与到了“平湖杯”的展演之中。



第三届“平湖杯”3.jpg


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主席郑济民致辞


展演期间,观众们聆听到了经典的管平湖谱本演奏,而山东诸城和贵州苗家的独特民间风味也使人耳目一新。除传统曲目外,年轻的琴人们也挑战了《春风》《三峡船歌》《楼兰散》等颇具难度的当代新曲,展现出了纯熟的弹奏技巧和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琴之点拨,倾苦心之诣


“每次选手演奏完毕,我竖起耳朵就想听到评委的点评。”本届“平湖杯”首次开设评委点评后,琴友们纷纷表示,不仅那些肯定和夸奖使自己备受鼓舞,古琴名家们的批评指导更是让人受益匪浅,此时分数的高下得失反而没那么关键。据VIVA畅读创始人韩颖介绍,这是一场堪称“三高”的展演——选手演奏水平高,彰显琴乐之妙;名家点评水平高,使人茅塞顿开;传播频次高,向古琴行业和广大公众生动诠释了古琴的鲜活魅力。


第三届“平湖杯”4.jpg


viva畅读创始人韩颖致辞


为参赛的每位选手进行点评并非易事。担任评委的10位古琴家们目光如炬,选手的指法技巧、呼吸节奏、乐曲理解、习琴屏障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秉持着既鼓励又点拨的态度,诸位评委从艺术的高度指出练习提升关窍的同时,也与选手分享探讨着他们对于漫长琴事的经验和见解。可以说,是前辈,也是同道。



第三届“平湖杯”王鹏.jpg


钧天坊创始人王鹏致辞


“所有的比赛总会有输有赢,我们希望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包容,让琴人不再只是单一的一技之长,而是集君子六艺于一身。”钧天坊创始人王鹏说道。

琴之新生,踏时代潮流

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李祥霆为本届展演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展演的规模空前,所投入的人的水平也有明显提高,通过互联网传媒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第三届“平湖杯”5.jpg


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李祥霆作总结发言


“古琴在历史上是士人阶层的必备修养,一个士人必须有琴的修养,有崇高的精神智慧,他才能为官。“与当今古琴的形势发展相比较,李祥霆阐述了古琴在历史中的文化高度,回顾了古琴在历朝历代的境遇起伏。这项与古代文人紧密关联的音乐艺术曾在唐朝达到高峰,而又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和外国势力的入侵而衰落。从全国习琴人数不足200人,到如今100万以上的习琴群体,古琴的新生已成蔚然之势,新人后辈不断涌现。


第三届“平湖杯”6.jpg


李祥霆、王鹏为金奖获得者颁奖


古今交融,让新鲜的血液注入到这项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事业中,这正是“平湖杯“的题中之义。可以预见,在兼收并蓄、开放探索的过程中,古琴艺术一定会在当代迎来蓬勃而长足的发展!


第三届“平湖杯”7.jpg


度一琴馆馆主吴康体、璇玑琴轸发明人吴跃华为银奖获得者颁奖


台湾琴会会长、台北艺术大学传音系助理教授陈雯,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茅毅,富平刘少椿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陶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秘书长张子盛,中国书店出版社琴学


第三届“平湖杯”8.jpg


编辑室主任陈逸墨等为铜奖获得者颁奖


第三届“平湖杯”10.jpg


郑济民为紫霞琴院、香鹏古琴堂颁发最佳组织奖


第三届“平湖杯”11.jpg


颁奖典礼合影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