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逸墨
(编者按)12月7日下午,纪念广陵琴派第十代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古琴音乐会及《刘少椿古琴演奏法》新书发布会在陕西富平县文化中心剧场举办。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赵烨老师的多年积累,从正式开始编辑这套书到出版面世,历时近两年。期间,在陶艺先生的指导下、出版社各位领导的支持下,在诸同仁们的帮助和配合下,在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各部门朋友的共同努力下,这套书才得以顺利呈现。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此书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优秀成果。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自序
赵烨读研期间,我的导师李凤云教授布置我完成外曾祖父刘少椿先生七首琴曲的记谱和分析,没想到,这成为我古琴生涯的一个开始。2007年我以《从七首琴曲看刘少椿古琴演奏特征》作为天津音乐学院的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在此基础上开始做广陵派琴曲打谱的研究,申请了江苏社科院青年基金项目,并于2015年完成我第一本书作《广陵派琴曲打谱研究》。
前几年,陈逸墨先生希望我把外曾祖父刘少椿先生的琴曲做成教材,于是有了本书最初的构想。初稿出来后,整部书的体例又经陈逸墨先生的建议和调整,才有了现在这套主题的书作。
我出生在扬州,外婆刘蓉珍先生一直与我的外曾祖父刘少椿先生生活在一起,外婆是外曾祖父的二女儿,她不但在生活上一直陪伴我的外曾祖父与外曾祖母,且在精神上也一直对她父亲的遗志铭记在心。自我出生后,外婆就主动告别自己几十年的小学教学生涯,申请退休在家照顾我。虽然那时外曾祖父已不在世,但我们的古琴生活却仍很丰富,外婆常带着我参加扬州当地的古琴雅集,家中的琴声也从未中断过,外婆和刘扬舅舅常在家中弹琴,也有外地琴家来家中抚琴,耳濡目染,琴慢慢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小学至中学这段时间,我们与刘扬舅舅住在一个类似四合院的平房中,那时家里有录音机,刘扬舅舅也经常参加琴界的活动,每次回来都带些新的古琴磁带,我也会不自觉地去刘扬舅舅屋中翻些磁带听。
与此同时,我的另一位南京的表舅陶艺先生正致力于外曾祖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他与龙音公司之间联系密切,不久家里就有了外曾祖父刘少椿先生的古琴独奏磁带。中学的课业十分紧张,但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习惯性地把外曾祖父的古琴磁带打开播放,一听就是一晚上。
2000年我考入天津音乐学院跟随李凤云教授学习古琴,李老师从指法开始对我的演奏进行方法上的梳理和调整,这在我学琴生涯中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让我重新领悟弹琴的奥秘。如果说古人在传授古琴时不讲究方法,那为何外曾祖父弹奏的音乐会有如此高的意境和功力?如果弹奏方法不对,他的琴声怎会如此气韵生动?我仔细琢磨外曾祖父的日常生活和弹琴特点,发现他的琴与练气有很大的关系。据我的外婆回忆,他常修炼道家养身功,他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打坐。
于是,我又去了解道家养身功,从而发现养身功对于气息的调养与古琴指法功力的积累有密切关系,我便试着将一些调气的方法运用到单独指法的练习上。
一年暑假,我去上海拜访龚一老师,龚老师在指法上十分追求精细和完美,他指出我指法中仍有不够放松的部分和发力不够集中的部分,龚老师的指点也渐渐被我融入指法修炼中去。指法在我学琴生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之前,我曾向刘扬舅舅学习《樵歌》、向梅曰强老师学习《梅花三弄》、向刘善教老师学习梅庵派的《平沙落雁》、向张子盛老师学习《流水》,这些老师都非常认真地教我,但由于当时我自己并未注重指法的方法,弹奏这些曲子非常吃力,尤其像《平沙落雁》的"雁鸣"段、《流水》的滚拂段、《樵歌》的"长啸"段等,自己虽然用了很大的力度,却仍然不能发挥好。
但在经过天津音乐学院七年系统地学习和体悟之后,手指变得从容不迫起来,我也越发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指法是弹琴的基础,当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后,才可以谈论或表达乐曲的风格和意境。我在大学本科四年中,接触了很多风格的琴曲,如表达感情意味的琴曲有《昭君怨》,借景抒情的琴曲有《潇湘水云》,民间曲调韵律的有《捣衣》,叙事性有《广陵散》等等。
研究生阶段,我着手研究外曾祖父七首琴曲,这七首琴曲几乎是外曾祖父跟随自己的古琴老师孙绍陶先生通过口传心授方式学习的,这里"口传心授"的意义不同寻常在,它不仅只是一种传授的方式,更在于这种传授方式历经的时间,孙绍陶先生被尊为广陵派第九代传人,即这些琴曲几乎可以追溯到广陵派的起源,由一代代老先生相传而来,这些琴曲中蕴含着广陵派琴曲的基因和符号,外曾祖父的另一可贵之处是他不随意改动老师所教琴曲,因此,他将这些传曲保护得很好。
本书的第二册在这七首琴曲(《山居吟》《梧叶舞秋风》《龙翔操》《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墨子悲丝》《樵歌》)外又加入外曾祖父录音中的另外两首录音:《酒狂》和《良宵引》,从《良宵引》看,风格与前面七首是一致的,应也属传曲,《酒狂》据记载为外曾祖父打谱。在对比分析外曾祖父所留下琴曲与其他琴家琴派琴曲风格时发现,在外曾祖父的琴曲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琴曲中音和音的关系像太极阴阳一般此消彼长,既变化无穷而又万变不离其宗,这种风格难以通过西洋音乐理论去解释,而只能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去感知。
作者简介:
赵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少椿第四代传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琴会理事。赵烨于1982年5月出生于广陵派古琴世家,其外曾祖父刘少椿先生为广陵派古琴第十代传人。赵烨自幼继承家学,并于2000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师从李凤云教授学习古琴专业,2007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并获古琴硕士学位。2002年荣获首届文化部主办青少年器乐大赛青年专业组银奖;2006年于天津音乐学院举办个人古琴独奏音乐会;2008年访美国南卡北卡孔子文化学院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14年于南京师范大学举办个人古琴独奏音乐会;2016年跟随江苏省文化厅参加台湾佛光山九十周年庆典;2017年代表江苏参加阿斯塔纳世博会江苏周开幕式演出;2018年参加由国务院创办的"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主题春晚出访美国多地。主要作品有:古琴与双排键《绿色》(2006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节目)、《论语吟诵》(2010古琴配乐,凤凰出版社)、古琴独奏专辑《山居》(2012龙音音像)、专著:《广陵派琴曲打谱研究》(2015台湾博亚文化)、《刘少椿古琴演奏法》(2018中国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