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古之善琴者也。见称于春秋之后,杂见于诸家之书。尝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我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我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我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日不返。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曰:“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云:“荀卿尝曰:‘伯牙鼓琴,六马仰秣。’”鸟兽犹感之,况于人乎?
█〔明〕朱厚爝 风宣玄品之伯牙像、伯牙琴
【译文】
伯牙,是古代善于弹琴之人。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之后,也杂见于诸子百家中。伯牙曾经向成连先生学习弹琴,三年学成,但神妙、寂寞的情感却不能体悟。成连说:“我虽然能够传授琴曲给你,却不能将情感转移给你。我的老师方子春住在东海,他能转移人的情感,我与你一起前去拜访他可好?”于是一起来到东海,登上蓬莱山,成连挽留伯牙说:“你在此学习,我前去迎接我的老师。”撑船而去,十日不返。伯牙心中悲伤,伸长脖子四处张望,寂寞无人,只听到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道:“先生也以‘无’为师,是想转移我的情感吧?”于是取琴作《水仙操》。古人云:“荀子曾说:‘伯牙弹琴时,正在吃饲料的马也会抬起头来倾听。’”鸟兽都能够为之感动,何况是人呢?
█〔清〕周鲁 五知斋琴谱之号钟
余伯牙式。伯牙、子期俱海盐人。考伯牙墓,在海盐东门外。——《五知斋琴谱》
【延伸阅读】
伯牙,本姓伯,《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称“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其他伯氏名人有伯夷、伯乐等。伯牙姓俞的说法,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撰《警世恒言》,其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戏说道:“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名家杂论】
伯牙学琴,初作《水仙操》。《琴苑要录》记曰:“水仙操,伯牙所作也。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矣。’乃援琴而作歌曰:‘繄洞渭兮流澌濩,舟楫逝兮仙不还,移情愫兮蓬莱山,呜钦伤宫兮仙不还。’”《琴苑要录》所记,以诗作结,却引出诸多疑问,世间究竟有无方子春其人?成连最后是归来,还是死于海上?如果是死在海上,所为者何?
█〔元〕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
遇难,还是自杀?如果是自杀,是想施舍身命、陷伯牙于孤独绝望之境地,以移其情、成其道,还是为了殉琴道?这一切的种种设想,都在伯牙的《水仙操》中,如同后人演奏千遍,仍各有其意。
清嘉庆年间《自远堂琴谱》曾记有《水仙操》曲谱:首段散起,以一段幽静纤丽的泛音曲调开头,入调后,以委婉凄恻的按音滑奏,可揣伯牙孤寂一人流落蓬莱岛中的寂寞心境。入调之后,各段主调近似,并步步加紧,第六段达到高潮,此后逐段重现前面的欸乃曲调,借以描摹伯牙乘船归去的景象,直至尾段仍泛音曲调呼应、收束。全曲以伯牙学琴传为主线,以纤丽柔美的艺术风格和层次分明的章法结构营造了一个幽美宁静的仙境,有人赞此曲“逸韵泠然,摹神之作”,亦有人言其“缠绵幽咽,顿挫悠扬”。
无招胜有招,涛声鸟语成为伯牙最好的老师,伯牙终于明白艺术的本质便是庄子声称的天籁。伯牙观海,终得悟海;伯牙学琴,终得懂琴;伯牙无师,终得有师。